2000亿美元关税背后,特朗普如何“合纵连横”?
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一轮关税声明中表示,将对价值约2,00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征收10%关税,并于9月24日生效。
美东时间9月17日,美国政府针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征税“靴子”正式落地。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一轮关税声明中表示,将对价值约2,00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征收10%关税,并于9月24日生效。(2019年)1月1日起,关税将上升到25%的水平。
美国白宫最新声明
如果加上此前500亿美元的征税规模,美国对中国征税关税总规模总共占到了对华进口商品总额的一半。
特朗普在上述声明中还指出,如果中国对美国农民或其他行业采取报复行动,将立即实施第三阶段,即对2670亿美元的额外进口征收关税。
这一声明发布的时间是在中美再次启动高级别谈判之前。据外媒报道,上周,美国财政部部长姆努钦邀请中国高级官员开始新一轮磋商。这一消息经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9月13日确认,中国已经收到美方邀请,双方正在沟通。
但面临美国再次加征关税的措施,此次谈判是否还能成行,目前并未有进一步官方声明。
双方谈判已经经过了四轮,但最终都未有实质性成果。9月5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与中国的谈判将继续,“但目前,我们就是无法达成协议。”
显然,贸易战是一个持久战。从7月6日发展到现在,贸易战是如何一步步升级的?贸易战对中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速决战”如何升级为“持久战”?
美国真正扣响贸易战扳机是在今年7月6日,此前中美进行过两轮“副总理级别”的贸易谈判。但在谈判之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4月4日就基于301报告的结论,公布了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清单。特朗普随后建议将500亿提高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
谈判之前先漫天要价威胁,是特朗普“交易的艺术”,同时他也深谙,“在一笔交易中,最糟的事情就是显得急于达成交易。这会让对方闻到血腥味,那你就死定了。”典型的商人思维,让特朗普与美国此前历任总统都显得有所不同。
中美第一次谈判在5月3日—4日的北京举行,美方派出一个由财政部长姆努钦率领的7人代表团,在北京与国家副总理刘鹤进行磋商,当时美方提出11条要求,被中方驳回。根据新华社通稿显示,双方“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一些问题上尚存在“较大分歧”。第一次谈判,摆出双方的价码和需求,但显然此次谈判并不顺利。
十天后,即5月15日-19日,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赴美与姆努钦等人展开第二轮贸易谈判。通过5月20日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可以看出,此次磋商成果主要是中方通过增加进口,尤其是美国农产品和能源方面的进口来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但在5月29日,特朗普出尔反尔,宣布将继续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
距离USTR提出的征税时间节点还有一个月时,第三次中美经贸磋商在5月30日—6月2日的北京举行。这次,美国派出的代表是商务部长罗斯,罗斯在中国做生意多年,是一位喜爱瓷器和中国艺术的商人。相较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典型的鹰派态度,以罗斯、姆努钦和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为代表的一些人,虽然他们在整体思路上也主张削减美中贸易逆差,但他们更希望通过谈判而非贸易战的方式来化解双方贸易问题。
但中美第三次谈判双方并未发布联合声明。6月3日新华社报道称,中美双方在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良好沟通,取得了积极的、具体的进展,相关细节有待双方最终确认。报道指出,中美之间达成的成果,都应基于双方相向而行、不打贸易战这一前提。如果美方出台包括加征关税在内的贸易制裁措施,双方谈判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会生效。美国白宫在当月4日发布声明称,这次会谈聚焦中方对美的农产品及能源采购,美方并向中方转达了川普的明确目标,即实现两国贸易关系公平化。
对于第三次谈判未有明确进展的原因,姆努钦在6月2日召开的七国集团财经会议上给出了相关答案,他提到美国的主要意图,除了要求中国增加购买美国商品外,还希望中国经济出现结构性变化,使美国的企业能够公平竞争,从而解决美中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显然,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很难。
这次之后,特朗普的威胁一步步加码,先是宣布对50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随后又称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再之后宣称把10%的关税提高到25%,加大对中国的施压。
7月6日,美国宣布对第一批列表上818个类别、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而中国对相同规模的部分自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亦于北京时间6日12:01开始正式实施。中美贸易战自此正式爆发。
特朗普期待的“速决战”,并没有达成。在搁置两个月后,中美谈判应美方邀请,再次重启。8月22日-23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率团访美,与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马尔帕斯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就双方各自关注的中美经贸问题展开第四轮贸易谈判。
与前三次不同的是,第四次谈判级别有所降低,为“副部级”。8月23日晚间,白宫副新闻秘书琳赛•沃尔特斯谈判结束后表示,双方“就如何在经济关系中实现公平、平衡和互惠交换了意见”,也没有表示谈判有任何重大进展。而就在中美第四轮谈判进行的同日,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16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措施生效。中国随即实施同等规模的反制措施,并表示将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就此征税措施提起诉讼。
特朗普在第四次谈判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对谈判)报太大期望”,同时也没有为中美贸易争端结束制定一个“时间表”,“我跟他们一样,有长久打算”。9月6日,在公众意见征询期结束后,特朗普宣布马上实施新的关税措施,贸易战再次升级。显然,特朗普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8月20日,USTR就对中国2000亿美元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一事,进行为期六天的公众听证会。
直到9月17日,特朗普宣布新一轮关税措施。相较于此前他一度宣称25%的关税,此次力度稍降至10%。
警惕贸易战通过改变预期影响到其他领域
在此前为期六天的公众听证时,95%的出席者都反对征收关税,原因在于对20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更多是消费品,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为贸易战买单。
面对诸多反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最终剔除了大约300种产品,此次苹果与Fitbit的智能手表“幸免”于此轮关税。但如果特朗普政府对另外267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也将包含在征税清单中。被排除在关税清单之外的产品还有美国从中国进口用于生产制造业、纺织和农业所需化工品的材料,以及中国制造的消费安全产品,如自行车头盔、儿童安全座椅等其他产品。
即便免除了一些消费品,但更多的消费产品包含在此次关税清单中,为此,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为燃气烤炉、行李箱、旅行包、床垫和吸尘器等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特朗普加码的关税措施,实际上并没有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相反,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的贸易逆差仍在持续扩大。美国商务部9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美国对中国的未经调整商品贸易逆差从前一个月的335亿美元,扩大至创纪录的368亿美元。从整体看,美国7月贸易逆差扩大至501亿美元,为2月以来最高水平,并创下三年以来最大增幅。与此同时,美国对欧盟的贸易逆差也上升50%至创纪录的176亿美元。
另一方面,贸易战对美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正在逐步体现。7月,美国出口下降1.0%至2111亿美元。从商品种类来看,大豆出口下降7亿美元,民用飞机出货量减少16亿美元,石油出口则创历史新高。美国全国广播公司(CNBC)指出,因大豆和民用飞机出口下降,以及进口创下历史新高,贸易战可能拖累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
从美国发布的首轮500亿美元关税清单来看,涉及到的商品主要是进口自中国的机电、光学、医疗器械、交通运输设备等工业中间品和零部件产品,涉及八个行业,818个商品种类,占美国从中国进口份额的6.43%。对中间产品征税,必然会导致美国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
此轮美国发布的针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清单中,除了机电产品,还包括许多直接消费品,目前还未被列在征税清单上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杂项制品、科技类产品和鞋帽制品等行业。
针对消费品的关税措施,可能对整体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毕竟消费者支出对美国GDP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CF40高级研究员哈继铭此前撰文指出,对美国来讲,关税增强将引起物价上涨,最终将由消费者买单;美国通胀预期也会进一步提升,最终将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加快加息步伐,从而导致股价和楼价下跌。
对于贸易战带来的威胁,美联储认为贸易摩擦将成为经济增长最大的威胁。市场预计,本月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特朗普公布最新一轮关税措施的当天,美国股市承压,道琼斯指数收报26062点,跌92点或0.35%;标准普尔指数收报2888点,跌16点或0.56%;纳斯达克指数收报7895点,跌114点或1.43%;推特、谷歌、亚马逊等科技股全线下跌。即便暂时免于征税,苹果公司股价仍下跌2.66%,为表现最差的道指成分股。
“美国在贸易战中将蒙受双重损失。”CF40国际顾问、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近日撰文分析,一方面是就业将遭到打击,原因不仅来自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因为美国的高额关税将推高美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削弱它们的竞争力;此外美国人购买的进口商品也会涨价。届时美元汇率将下挫,通胀率进一步上升,引发更多人反对。美联储9月加息的可能性几乎“板上钉钉”,未来投资和经济增长或将疲软、失业率攀升。
贸易战带来的对中国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哈继铭指出,假设中美贸易战升级,除了现在的500亿之外,如果美对华2000亿出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那将影响中国GDP下降0.8%—1%。不过,哈继铭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速依然可以保持在6%左右。
虽然对宏观数据的影响可控,但需要警惕贸易战或许会通过改变预期从而影响到其他领域。近日,CF40研究部撰文分析,从中期影响来看,贸易战对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影响却是非常直接的:贸易战对我国前十大行业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对宏观经济整体的影响,部分行业出口甚至会减少60%以上。由于我国在低端大宗商品如矿产品和农产品的供给来源上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在高端科技和教育领域面临供给不足,一旦贸易战持续升级,我们在全球化短板领域可能会面临美国断供风险。此外,如果双边冲突扩散至金融领域,国内金融市场稳定也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人民币持续贬值,今年以来已贬值约5%,若贸易战升级,人民币兑美元承压。为此,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重新启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表态,不会用人民币贬值来应对贸易战冲击。
特朗普的“合纵连横”术进展艰难
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主要有四条战线,最初启动的是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自贸协定(NAFTA),然后是对欧盟、日本和中国的三条贸易战线。特朗普多次强调了不喜欢多边贸易谈判,而是选择双边谈判,各个击破。
“关税把美国置于一个非常强势的谈判地位,无数金钱、工作涌入我们国家……若其他国家不与我们达成公平的协议,它们将被征税!”9月17日,特朗普发布的推文显示出其一如既往的策略:在对抗中谈判。目前,这种策略正在其他国家生效。
8月27日,美国同墨西哥已经达成双边贸易协议,有望在九月底正式签署。当前美国和加拿大的谈判正在进行,双方针对奶制产品问题和NAFTA的仲裁机制等问题拉锯。加拿大总理杜鲁多此前公开表示,在关键议题上不会让步。即便在谈判期间,加拿大外交部长表示双方“进展很好”,但9月前两周的谈判仍未取得任何定论,而再次谈判也并无日期。但根据外媒报道,白宫希望在9月底“拿下”加拿大。
再来看始于今年6月1日的美欧贸易战,双方主要的分歧在于汽车和钢铁贸易等议题。在多轮谈判后,7月25日,特朗普在白宫与欧盟执委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ker)达成协议,双方同意重启贸易谈判,在谈判期间不再加征新关税,并降低对国内汽车、工业用品的补贴。但就在8月底,特朗普拒绝了欧盟提出的将所有汽车关税调降至零的建议,并表示“还不够好”。
9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Lighthizer)与欧盟贸易专员马尔姆斯特伦(CeciliaMalmstrom)会晤后,表示会谈具建设性。USTR随后发表声明称,双方专家会在下月开会,确认哪些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需要撤销,而双方贸易代表会于11月结束整个谈判。
尽管美国有意尽快与欧盟达成和解,但欧盟又28个成员国,面临的问题也并不完全相同,德国主要关心汽车问题。在农产品问题上,法国寸步不让。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此前表示,“决心捍卫(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所以,短期来看,美欧达成一致的道路还很漫长。
美日方面,日本担心美国对进口汽车的调查会让日本面临关税惩罚,在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后,日本极力说服美国重新加入TPP,美方则希望展开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但双方进展有限。日本的态度也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在8月31日举行的第七次中日财长对话上,双方一致认为,任何国家都不能从保护主义中受益,同意共同维护和促进自由、开放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
对于美国拉拢欧盟、日本等盟国的举动,CF40研究部撰文指出,美国与欧盟有意建立零关税自贸区,可能也会纳入希望实现低关税壁垒的韩国、日本和东盟作为核心层,但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其前景未必乐观。但如果美欧日等国形成发达市场国家体系,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设置高门槛的贸易规则和贸易体制,将对我国外贸形成较大冲击。
特朗普对华发起贸易战的根本原因,此前CF40有过多次深入的报道。(更多内容详见今日二条)从表面上看,尽管特朗普政府此前多次强调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问题,USTR还发起了针对知识产权的“301调查”,并据此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实际上,美国最主要的诉求还是降低美中高额的贸易逆差问题,并期望通过贸易战来达到遏制中国赶超的势头。
此外,在贸易领域遏制中国只是美国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根据美国发布的2018《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已经明确把中国定义为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CF40学术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隆国强此前撰文指出,上述报告还提出,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就是国家安全。8月13日,特朗普签署了《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包含两个重要法案:《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和《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进一步加强了高技术出口限制和防范外国企业通过投资获取技术。因此,贸易战不仅是美国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手段,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美国加征关税的500亿美元中国出口产品,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制造2025》中包含的高科技领域,反映了美国遏制中国技术追赶的意图。
近期文章精选: